当先位置: 主页 > 鸿篇巨作 >

毛氏文化篇——第五章

时间:2019-09-07 16:42     来源:未知    作者:毛国杰、赵光岭

第五章  原阳毛氏名人成语典故
 
毛遂自荐
 
毛遂是战国时荥阳阳武人,如今在原阳县师寨镇的路庄村,尚有毛遂岗、毛遂庙等文物古迹。
毛遂年轻时曾与孙膑、庞涓、苏秦、张仪等拜鬼谷子为师,在云梦山学艺,因其体瘦如柴,貌不惊人,一直无人重用,便到赵国公子平原君门下做了食客。
赵孝成王六年(公元前260年),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,以只能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守卫重地长平(山西高平西北),使得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围长平,最后全部被秦将白起坑杀,精锐丧失殆尽。公元前257年,秦乘胜围攻赵都邯郸。赵王急召平原君商议退敌之策。平原君说:“为今之计,只有求救于诸侯。魏与我有姻亲关系,求之则发救兵。楚乃大国,且路途遥远,惟有以‘合纵’之策促其发兵。臣愿亲往。”赵王依之。
平原君名赵胜,是赵国的一位公子,曾三度为赵相,以礼贤下士闻名于世,与齐国的孟尝君、魏国的信陵君、楚国的春申君并称战国四公子。其门下有食客三千,毛遂位居末列。
与赵王辞别后,平原君回到府中,急招食客言明使楚合纵之事,并欲选二十人随从前往。平原君曰:“使文能取胜,则善矣;文不能取胜,则歃血于华屋之下,必得定纵而还。士不外索,取于门下足矣。”意即:此次合纵定约之事,关系到国都得失,赵之存亡,干系甚大,故势在必得。倘若和谈不能成功,则须以武力胁迫楚王歃血为盟。故所选二十人必须是文武兼备之士。这些贤士不必到外面寻找,在诸位食客中物色就够了。然而,三千人中能文者不能武,能武者不能文,只选得十九人,最后一人竟无从可得。平原君不禁慨叹:“想我赵胜相士数十年,门下食客三千,不料挑选二十人竟如此之难。”
正值平原君犯难之际,毛遂于下座挺身而起,上前自我推荐道:“遂闻君将合纵于楚,约与门下二十人偕,不外索。今少一人,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。”意即:我毛遂听说您与楚国订立合纵盟约,约定带门下食客二十人一起前往,不到外面找人。现在缺少一人,希望您把我作为备用人员带着一起去吧。
这就是成语“毛遂自荐”的出处。
 
锥处囊中
 
平原君见毛遂貌不惊人,又不曾听左右的人提起过他,便有意试探地问道:“先生来到我门下几年了?”毛遂说:“三年了。”平原君曰:“夫贤士之处世也,譬若锥之处囊中,其末立见。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,左右未有所称诵,胜未有所闻,是先生无所有也。先生不能,先生留。”意即:贤士在世上,好比锥子放在布袋里,它的锥尖立即就会显现出来。而今毛先生在我门下已经三年了,左右的人对你没有称道的话,我也没有听到关于你的什么赞语,可见先生没有什么才能。先生不能一道前往,请你留下吧。这便是成语“锥处囊中”的出处。
 
脱颖而出
 
听了平原君的一番话,毛遂并不气馁,而是说:“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。使遂蚤得处囊中,乃颖脱而出,非特其末见而已。”意即:我是今天才请求放到囊中罢了。假如您早把我放到囊中的话,我就会象禾穗的尖芒那样,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,不单是锥尖露出来。
听毛遂这样一说,加之事情紧急,平原君便不再说什么,同意毛遂一道前往楚国。
这便是成语“脱颖而出”的出处。
 
歃血为盟
 
毛遂等与平原君来到楚国,一大早,平原君便与楚烈王谈判合纵之事,楚王说:“合纵的事,就不要说了。六国合纵,只不过是一盘散沙,无济于事,况且秦国今日之强胜,六国皆不能敌,惟有诸国各自安保方为上策。再者,秦楚新近通好,楚若与赵合纵,岂不是背信弃义,自惹刀兵之苦,代赵受怨吗?”平原君从容对答,陈说利害,但楚王终因惧秦,“日出而言纵,日中不决。”
毛遂等二十人于朝下等候,眼看已到中午,合纵盟约仍未达成,那十九人对毛遂说:“毛先生你上吧!”
毛遂二话不说,昂首按剑拾阶而上,对平原君说:“纵之利害,两言而决耳。今日出而言纵,日中不决,何也?”意即:合纵的事,只要言明利害,三言两语便可解决,却为何日出谈到日中,仍未商定呢?
楚王见有人竟敢按剑直闯朝堂,且出言不逊,大恼。但因不明来人底细,且慑于毛遂的威严,便问平原君来者何人?平原君道:“他是我的食客。”于是,楚王高声叱道:“大胆,本王与你家主人谈论合纵之事,岂有你说话之地,还不退下!”毛遂竟毫无惧色,按剑上前说道:“合纵乃天下之事,天下人皆可议之,况且在我主人面前,你凭什么要我退下?只不过你凭着楚国人多势众罢了。现在,你我相距不过十步,十步之内你的性命便操于我手,你还逞什么威风!当年商汤凭借纵横七十里的土地而王天下,周文王凭借方圆百里的土地使天下诸侯臣服,又有哪一个是凭借人多势众呢?只是他们能掌握对自己有利的形势才显示出自己的威风。如今楚国的土地纵横五千里,持戟的兵士上百万,此乃霸王之资,天下诸侯哪个能抵?然而,一泱泱大国竟被一乳臭未干的竖子白起率区区数万人连连挫败,一战丢鄢(今鄢陵县西北)、邓(今郾城东南)等五城,郢都(今湖北江陵纪南城东南)划为秦郡;再战而烧夷陵(今湖北宜昌市东南);三战则为秦兵毁先王之宗庙,辱没先人,此乃百世之仇怨,赵国都为之羞愧,可大王却偏安于一隅,但求苟安,不求报仇复地,怎能对得起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呢?合纵之事,对楚实是有百益而无一害。想那秦国早存虎狼之心,并吞天下之意早已昭然若揭,赵亡,楚亦不会长久。想当年,苏秦首倡合纵,六国结为兄弟,致秦十五年不敢东进一步。今秦虽围邯郸年余,二十万精兵日夜进攻,却未能损邯郸毫厘。且魏素交好于赵,必遣救兵,若楚赵合纵达成,联合现在的魏国、韩国,灭秦精锐于邯郸城下,乘势西进,则楚可报先仇,收失地,重振楚威。如此百利而无一害的事,你却犹犹豫豫不能定夺,到底为了什么?”言毕,毛遂双手按剑怒目而视楚王。被毛遂的气势所震慑,楚王连声说:“唯唯。诚若先生之言,谨奉社稷而以纵。”意即:喏喏。的确象先生所言,我恭敬地奉献整个国家来订立合纵盟约。毛遂接着问:“主意拿定了吗?”楚王道:“拿定了,拿定了。”毛遂便吩咐楚王左右的人说:“取鸡、狗、马血来!”这些人把盛有鸡、狗、马血的铜盘拿来,毛遂双手托盘,跪献楚王道:“王当歃血而定纵,次者我君,次者遂。”意即:大王当先歃血来订立合纵盟约,我家主人次之,毛遂再次。于是在朝堂之上签订盟约,合纵事成。
这便是成语“歃血为盟”的出处。
 
因人成事(碌碌无为)
 
毛遂自荐于平原君,以备员身份凑数前往楚国。与他一块被选中的另外十九个人,听了毛遂自荐的一番话,都以为毛遂只不过徒逞口舌罢了,便相互眉来眼去地讥笑他,只不过没有说出来。
在去楚国的路上,这十九个人皆以为自己学富五车,才高八斗,高谈阔论,而毛遂不言则已,言必惊人,总能一语中的。没到楚国,众人对毛遂皆已折服。
当平原君与楚王日出而言,日中不决时,十九个人皆无良策,只好举荐毛遂出面。而毛遂不负众望,靠自己非凡的胆识和智慧,说服楚王,顺利达成了合纵盟约。之后,毛遂左手托着铜盘,右手招呼殿下的十九个人说:“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。公等碌碌,所谓因人成事者也。”意即:诸位就于朝下共同歃血吧。你们这些人碌碌无为,也只能依靠别人的力量来办成事情啊!
这便是成语“因人成事”和“碌碌无为”的出处。
 
一言九鼎(九鼎大吕)
 
平原君一行完成合纵救赵的任务后,回到赵国,感叹地说:“我一向自认为识得天下贤士豪杰,不会看错怠慢一人。可毛先生居我门下三年,竟未能识得其才。”并说:“毛先生一至楚,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。”意即:毛遂一到楚国,在朝堂之上唇枪舌剑,豪气冲天,不独促成纵约,且不失赵国尊严,还大长了赵国的威风,使赵国比九鼎和大吕还要尊贵。
这便是成语“一言九鼎”和“九鼎大吕”的出处。
 
三寸之舌
 
合纵事成,平原君回到赵国,还说了这样一句称道毛遂的话:“毛先生以三寸之舌,强于百万之师。胜不敢复相士。”意即:毛先生的三寸舌头,比我的百万大军还要强啊!我赵胜再也不敢以能相天下之士自居了。于是待毛遂为上客。
这便是成语“三寸之舌”的出处。
正是由于毛遂自荐,才使得楚王发兵救赵。楚王派春申君黄歇率兵八万,往救邯郸。魏国的信陵君也盗得兵符,夺晋鄙十万大军来救赵国。秦围邯郸已久,见楚、魏的救兵又至,迫于形势,不得已退兵息战。邯郸之围遂解。
 
毛遂堕井
 
据《西京杂记》记载:过去赵国有两个毛遂,一个是自我推荐,随平原君出使楚国,以大智大勇威震楚王,取得谈判成功的名人毛遂;另一个是处于田野之中,默默无闻,以耕种田地为业的农人毛遂。
一天,农人毛遂掉到井里淹死了,平原君的食客中有人告诉平原君毛遂堕井淹死之事,平原君大惊失色,仰天长叹道:“唉!这是天要亡我赵胜啊!”后来才弄清死者并非自己的贤才食客毛遂,而是与之同名的另外一个毛遂。
这个典故与春秋时另一个故事极有相似之处。曾参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,是身为儒家尊崇的大贤人和大孝子。一天,突然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:“曾参杀人了!”曾母当然不信。一会儿,又有人告诉曾母说曾参杀人了,曾母开始产生怀疑。再后来又有人说曾参杀人了,曾母便完全相信自己的儿子杀了人。及至最后,方才弄清杀人的并非贤人曾参,而是与之同名的另一位曾参。因此,后人常常用“毛遂堕井”和“曾参杀人”这两个典故比喻传闻不实,贻误大家之事。唐代大诗人李白《系寻阳上崔相涣》诗二云:“毛遂不堕井,曾参宁杀人。虚言误公子,投杼(zhù)惑慈颜。”意思是说:毛遂没有掉到井里去,曾参怎会杀人呢?不实之言差点误了平原君,也使慈爱的曾母产生怀疑而停止了织布。
 
将帅之家
 
毛宝,字硕真,荥阳阳武人。
“永嘉南渡”后,毛宝曾被镇东大将军、江州刺史王敦选置为临湘令。324年,温峤攻灭王敦,代为江州刺史、平南将军,毛宝以军功被任命为温峤的平南参军。这时,临淮内史苏峻反叛,攻入建康(南京),毛宝说服征西将军陶侃和温峤合击苏峻,屡立战功,封州陵县开国侯,食邑一千六百户。庾亮北伐,毛宝为征虏将军监杨州地段长江以西的诸处军事,授豫州刺史。后来与西阳太守樊峻守邾城和后赵对峙。339年9月,后赵石季龙派儿子石鉴率数倍于毛宝的军队攻打邾城,城破,毛宝溺江而死。
毛穆之,字宪祖,是毛宝的长子。
穆之果断坚毅,有其父风范。初为安西将军庾翼的参军,袭父爵州陵侯。庾翼死后,桓温代替庾翼为安西将军,毛穆之又成为桓温的参军,随桓温平蜀平洛入关,以功迁督宁州诸军事、扬威将军。357年,穆帝徙封毛穆之为建安(今闽、浙、赣交界处)侯,食邑新安(浙江淳安西与建安相接)。后于攻伐前秦苻坚时,病死巴东,追赠中将军,赐谥号“烈”。
毛安之,字仲祖,毛宝次子。
安之勇武干练而有才能,累迁抚军将军、魏郡太守。简文帝辅政时,委任他为亲信,及登帝位时,毛安之领兵随驾,食宿在皇宫之中。不久,拜为游击将军。当时,庾希入京口,朝廷震动,命安之督城门诸军事,负责京城的保卫工作。孝武帝即位时,妖贼卢悚突然进入殿廷。安之闻难,率众直入云龙门,以手奋力博击,后左卫将军殷康、领军将军桓秘等赶到,众人合力,剿灭卢悚。毛安之迁右卫将军。后领将作大将卿之职,负责宫廷建筑,卒于官,追赠光禄勋。后因讨卢悚勋被追赐平都子。
毛璩,字叔连,系毛宝之孙,毛穆之次子。
毛璩不到二十岁就任右将军桓豁的参军。后任谢安的卫将军参军,转任谢安之子谢琰的征虏司马。淝水之战,毛璩配合朱序出奇制胜,追击前秦溃军至中阳(山西),因功晋升为宁朔将军、淮阳太守,后又代郭铨为建威将军、益州刺史。
404年,桓玄篡位,派人送来加升毛璩为散骑常侍、左将军的委任信,毛璩执留桓玄使者不接受任命,并传檄文于远近,列桓玄叛逆罪状,联合巴东太守刘约之,建平太守罗述等,攻破桓希驻扎的梁州,又联合刘裕的军队在江陵杀了桓玄。晋安帝诏曰:“夫贞松标于岁寒,忠臣亮于国危,益州刺史璩体识弘正,诚契义旗,受命偏师,次于近畿,匡翼之勋实感朕心。可进征西将军,加散骑常侍,督都益(四川成都)、梁(陕西汉中)、秦(甘肃天水)、凉(甘肃武威)、宁(云南曲靖)五州军事,行宜都、宁蜀太守。”
405年,桓振攻陷江陵,毛璩率军东出伐振,因蜀人不乐东征,毛璩的参军谯纵在五城水口反叛,返回攻打涪城毛瑾(毛璩之弟),毛瑾猝不及防,城破被杀。毛璩手下被俘来的民户李腾受谯纵诱说,潜开成都城门,毛璩及子侄二十余口被杀。皇帝诏曰:“故益州刺史璩、西夷校尉瑾、蜀郡太守瑗(毛璩之弟)勤王忠烈,事乖虑外。葬送日近,益怀恻怆。可皆赠先所授官,给钱三十万,布三百匹。”后因毛璩伐玄之功,追封毛璩为归乡公,食邑一千五百户。
自毛宝至毛璩三代,毛宝、毛穆之、毛安之、毛璩祖孙四人,均为开国将军,战功显赫,受到朝廷封爵,因此被《晋书》称为“将帅之家”。与周访(东晋刺史,其子孙三代为公,皆显贵)同为当时的名门望族。
 
毛宝放龟
 
《晋书·毛宝传》载:“初,宝在武昌,军人有于市买得一白龟,长四五寸,养之渐大,放诸江中。邾城之败,养龟人被铠持刀,自投于水中,如觉堕石上,视之,为先所养白龟,长五六尺,送至岸边,遂得免焉。”
    几近类同的故事还见诸于《搜神后记》卷十:“晋咸康中,豫州刺史毛宝戍邾城。有一军人于武昌市,见人卖一白龟子,长四五寸,洁白可爱,便买取持归。著瓮中养之,七日渐大,近欲尺许。其人怜之,持至江边,放江水中,视其去。后邾城遭石季龙攻陷,毛宝弃豫州,赴江者莫不沉溺。于时所养龟人,被铠持刀,亦同自入。既入水中,觉如堕一石上,水裁至腰。须臾,游出,中流视之,乃是先所放白龟,甲六七尺。既抵东岸,出头视此人,徐游而去。中江,犹回首视此人而没。”
    二者比较看,《晋书·毛宝传》所记毛宝全军覆没,只有这个养龟人得免于难。《搜神后记》所记有点含混,从字义上看,亦可理解为毛宝及养龟人一并获救,如“于时所养龟人,被铠持刀,亦同自入”句,亦可释读为养龟人被铠持刀,与毛宝同入水中,一并被白龟救起。然与正史不符,故不免含混至今。
    《搜神后记》作者署为陶潜, 今人又有学者认为《搜神后记》卷一大致是陶潜所著,其他卷盖为后人增补。如此则无从考据《晋书》所记是否出自《搜神后记》。虽如此,毛宝放龟传说绝非空穴来风,“白龟渡江”的故事不仅在黄冈流传,在江南的毛宝后裔中影响更大,他们宁可相信,被白龟救起的,是老祖宗毛宝,而不是养龟人。浙江江山毛氏各祠,过去均挂有一副名为“白龟渡江”的祖宗画,说邾城之役毛宝并没有死,落在白龟身上,被白龟送过了江。《庐州府志》亦记载,江山毛氏族人每逢春节,许多人家的门上还贴上这样一副对联:“龟渡重恩精忠动物,鱼寒应钓至孝格天。”以不忘白龟的救祖之恩。同时,这幅画和对联,亦是他们同宗共祖的标志。
    
出其不意
 
西晋时,毛宝是温峤的平南参军。苏峻作乱,温峤起兵平定。最初,温峤按南军善于水战,苏峻的军队善于陆战的常识,打算以己之长攻敌之短,号令三军,轻易登陆作战者,格杀勿论。恰巧敌人正有大批粮草运到,对其偷袭十分有利。毛宝对部下说:“兵法云,战场作战要随机应变,有些军令可以不听。眼下这样的有利时机,岂可不登岸截获?”于是,帅兵登岸大战,缴获了万石粮草,杀伤俘虏敌兵万余。祖约丢了粮草,军心浮动。温峤嘉奖了毛宝大功,提升为庐江太守。
后来,见敌军一时难平,陶侃想南撤。毛宝对温峤说:“我能说服他不撤兵。”于是,去对陶侃说:“公应该占据芜湖造成南北呼应的局势。我们前期进展顺利,不能半路退却。况且并没有接到撤军的命令。现在必须整齐三军,向大家表示死战到底的决心,也就是没有退却的理由,哪怕战到最后一个人!过去,杜韬那么强盛,您都把它消灭了,为什么这个苏峻就破不了呢?敌人也怕死,并非个个英勇善战。您可以借兵给我试试,让我上岸截取敌人粮资,出其不意,一定让敌人陷入绝境。如果我不能很快取胜,那你可以撤退,大家就不会再埋怨了(“贼亦畏死,非皆勇健。公可试与宝兵,使上岸断其资粮,出其不意,使贼困蹙。若宝不立效,然后公去,人心不恨。”)。”陶侃认为毛宝说得对,为毛宝加官督护,让他上岸。毛宝上岸便烧了苏峻屯在句容、湖孰的粮草,使苏峻陷入被动。于是,陶侃不再撤兵。
 
果毅父风
 
毛穆之,字宪祖,小字虎生,《晋书》因避唐高祖祖父李虎之讳改作武生,荥阳阳武人,征虏将军、豫州刺史毛宝长子,东晋将领。
毛穆之果敢坚毅,很有其父毛宝的风范,最初担任安西将军庾翼的参军。339年,毛穆之的父亲毛宝阵亡,毛穆之继承父亲州陵县开国侯的爵位。 
344年十一月,车骑将军、江州刺史庾亮病逝,庾亮之弟庾翼接管其部众。庾翼因家事国事难以兼顾,于是留下儿子庾方之担任建武将军,代替他镇守襄阳。由于庾方之年轻,庾翼担心他不能胜任该职,于是挑选可以信赖的将领辅佐他,便挑选毛穆之担任建武将军司马,辅佐庾方之。庾翼自己返回夏口镇守。
345年七月,庾翼病逝,庾翼的部将于瓒、戴羲等人作乱,杀害冠军将军曹据。毛穆之与安西长史江虨(bīn)、司马朱焘、将军袁真等人共同诛杀于瓒等人,平定叛乱。同年八月,徐州刺史桓温接替庾翼,担任安西将军、荆州刺史等职务,桓温复以毛穆之担任其参军。
347年,毛穆之跟随桓温消灭成汉政权,因其功劳朝廷赐封他的次子为都乡侯。不久,升任扬武将军(一作扬威将军)、颖川太守。
356年,毛穆之跟随桓温北伐后秦,收复洛阳,进入关中地区。桓温上表朝廷请求任命镇西将军谢尚为都督司州诸军事,镇守洛阳。桓温准备撤军时,因为谢尚还未到达,就留下毛穆之与督护陈午、河南太守戴施率领二千人的兵力戍守洛阳,保卫皇陵。
357年,毛穆之升任督宁州诸军事、扬威将军、宁州刺史。 
360年,桓温受封南郡公,朝廷因毛穆之受封的州陵县隶属南郡,于是改封毛穆之为建安侯,并担任桓温的太尉参军,加任冠军将军,把招募的士兵配给他。
369年,桓温北伐前燕,派毛穆之监督开凿河道一百多里,成功引汶水让桓温水军进入黄河。同年,桓温烧船撤退,任命毛穆之为督东燕四郡军事,兼任东燕太守,原官如旧。同年,豫州刺史袁真在寿春叛乱,投降前燕,桓温将要前往征讨。毛穆之以冠军将军之职兼任淮南太守,镇守历阳。
371年,桓温攻陷寿春,平定袁真叛乱,袁真余党逃散,桓温于是任命毛穆之为督扬州之江西军事,兼任陈郡太守,以作安抚。晋简文帝即位后,调任毛穆之为督扬州之义成、荆州五郡、雍州之京兆七郡军事,襄阳、义成、河南三郡太守,将军如旧。毛穆之与其弟毛安之都是晋简文帝亲信。不久,进升兼任梁州刺史。但不久便因病解职,后以冠军将军身份召回京城。 
373年,前秦攻打蜀地,梁州刺史杨亮、益州刺史周仲孙都不能抵抗前秦的攻势,各自都弃州逃走,周仲孙因益州失守而遭免官。桓冲于是让毛穆之督梁州之三郡军事、右将军、西蛮校尉、益州刺史,兼任建平太守、假节,守卫巴郡,以其子毛球为梓潼太守。毛穆之随后便与儿子毛球率军攻打前秦,但到巴西郡时,因缺粮而退屯巴东郡。
377年,桓豁表任毛穆之为监沔北军事。
378年,前秦将领彭超进攻彭城,毛穆之以将军身份为假节、监江北军事,镇守广陵。后升任右将军、宣城内史、假节,镇守姑孰。毛穆之认为驻防地靠近京都,不再有军事警报,不应当加节,上疏辞让,朝廷同意。
379年,兖州刺史谢玄率兵救援彭城,成功令留守彭城的沛郡太守戴逯安全撤出彭城,然而彭城最终被前秦攻占。毛穆之在谢玄出兵后,奉诏接受荆州刺史桓冲节度。桓冲派毛穆之在沔水中游流动作战,以支援被围困在襄阳的朱序。同月,襄阳陷落,朱序被秦军俘虏。毛穆之于是率领三万兵进攻巴郡,派赵福、袁虞率水军沿江西上,以图救援被围困在魏兴的吉挹,但赵福等人被秦军击败,毛穆之退屯巴东郡 ,而魏兴后亦被秦军攻陷。不久,毛穆之病逝,朝廷追赠他为中军将军,谥号烈。
 
忠诚悫亮
 
毛璩,字叔琏,征虏将军、豫州刺史毛宝之孙,右将军、益州刺史毛穆之之子,晋朝著名将领。
毛璩刚成年时,担任右将军桓豁的参军。不久,因其父毛穆之去世,而离职回家服丧。服丧期满后,担任谢安的卫将军参军,后授任尚书郎。后来,谢安再次让他担任自己参军,不久改任谢安之子谢琰的征虏司马。
肥水之战时,前秦军队大败散逃,毛璩与田次之一同追击前秦君主苻坚,追到中阳,没追上而返回。升任宁朔将军、淮南太守。不久补任镇北将军、谯王司马恬司马。
当时海陵县境内有个名叫青蒲的地方,四面都是湖水沼泽,长满茭白,是逃亡之人的聚集地,国家的法令都达不到。毛璩建议率领一千人去讨伐。当时天大旱,于是毛璩放火烧,茭白都烧着了,逃亡者很困急,全都出来到毛璩这里自首,将近有一万户,都用来补充兵役,朝廷嘉奖他。改任西中郎司马、龙骧将军、谯梁二郡内史。不久代替郭铨担任建威将军、益州刺史。
晋安帝初年,升任征虏将军。桓玄篡位时,派使者加任毛璩散骑常侍、左将军。毛璩扣留桓玄的使者,不接受任命。桓玄任命桓希为梁州刺史,王异占据涪城,郭法驻防宕渠,师寂驻防巴郡,周道子驻守白帝以防卫。毛璩向远近传布檄文,列数桓玄的罪状,派巴东太守柳约之、建平太守罗述、征虏司马甄季之击败桓希等人,接着率军屯驻白帝。武陵王司马遵下令说:“益州刺史毛璩忠诚悫(诚实、谨慎)亮,自桓玄萌祸,常思蹑其后。今若平殄凶逆,肃清荆郢者,便当即授上流之任(益州刺史毛璩忠诚恭信,自从桓玄作乱以来,总是在他的后方追踪。如果平定消灭凶逆,肃清荆郢二州,就应当授予上品官职)。”
桓玄之乱平定后,晋安帝下诏升任毛璩为征西将军,加任散骑常侍,都督益、梁、秦、凉、宁五州军事,代理宜都、宁蜀太守。
当时,毛璩听说桓振攻陷江陵,率军赴难,派弟弟毛瑾、毛瑗顺外江而下,派参军谯纵率领巴西、梓潼二郡军下涪水,将与毛璩军在巴郡会合。蜀人不愿意东征,谯纵因人心思归,在五城水口反叛,回兵袭击涪城,杀害毛瑾,毛瑾留府长史郑纯之从成都派使者奔告毛璩。当时毛璩在略城,离成都四百里,派参军王琼征讨反叛者,在广汉相对峙。焚道令何林聚集党徒帮助谯纵,而毛璩手下人受谯纵诱劝,于是一起杀害毛璩及毛瑗,连同在蜀的子侄,一时间都遇害。毛璩子毛弘之嗣爵。
义熙年间,时延祖担任始康太守,上疏为毛璩兄弟申诉,于是朝廷下诏说:“故益州刺史毛璩、西夷校尉毛瑾、蜀郡太守毛瑗起兵救援王室忠诚刚烈,失败出于意外。葬送之日临近,更加感到悲伤。可以都追赠原先授予的官职,赐钱三十万、布三百匹。”评定毛璩征讨桓玄的功劳,追封归乡公,食邑一千五百户。
 
躬先士卒
 
毛修之是阳武人,出身将帅之家。他的曾祖父叫毛宝,是江南毛姓的始祖,被封为州陵县开国侯。祖父叫毛穆之,伯父叫毛璩,都做过益州刺史。父亲叫毛瑾,官职曾升迁到梁州、秦州两州刺史。
《原武、阳武明清县志合订本·序》:“毛修之,更是一个传奇人物,在中国的二十四部正史中,就有《晋书》、《南史》、《北史》、《宋书》、《魏书》五部正史为他一人立传,可谓中国一绝。”
毛修之从小就有大志,读过许多史书。又精通歌赋音律,善于骑马射箭。荆州刺史殷仲堪请他为宁远参军。桓玄攻占荆州后,又让毛修之辅佐。先后任后军太尉、相国参军,加上懂音律,善骑射,桓玄很器重他。后来桓玄篡位,任命他为屯骑太尉,他只得随桓玄西窜。桓玄失败后,又回到江陵,意欲西归汉川。毛修之把他引诱到蜀地,被毛祐之和冯迁所杀。
高祖命修之任镇军咨议参军,加宁朔将军。半月后升迁为右卫将军。这是得益于斩杀桓玄的功劳,加之其父和伯父都在蜀地,高祖打算让这些势力作为外援之助,因此频频为他加官进爵。他的父亲毛瑾被杀害后,高祖刘裕请毛修之任龙骧将军,调集兵力率军复仇。又派遣益州刺史司马荣期以及文处茂、时延祖等一同征讨。毛修之兵至宕渠,司马荣期被参军杨承祖杀害。杨承祖自称镇军将军、巴州刺史。毛修之退兵白帝城,杨承祖攻城不下。毛修之命参军严刚汇合兵力,汉嘉太守冯迁帅兵前往汇合,捉杀了杨承祖。这时候文处茂才到巴州,毛修之派遣振武将军张季仁帅五百兵丁联系文处茂等。荆州刺史道规又派遣奋武将军原导之带领千余人由毛修之调遣,修之命原导之和张季仁共同进兵。
当时,益州刺史鲍陋不肯进讨,毛修之到都城奏请皇上:“臣听说,生者珍爱生命,实是生理现象。在下到了这般地步,已经没有一线生路了。之所以没有沦为黄泉之鬼,只是象晨露一样,有日月一直辉照才会反光相互辉映。正是凭借朝廷天威,才得以诛夷雠逆。自从领兵西进,历尽千辛万苦方使齐斧停柯,狡猾竖顽得以平息。我经受不住操劳悲伤双重压力,难以自己控制自己。眼前不时晃动亲人遇害的情景,常哭得死去活来,涕泪洒满西征路上。益州刺史鲍陋四月二十九日到达巴东,驻扎在白帝城,却只是坐观战局。“可乘之机易践,投袂之会屡愆。”(可乘之机宜抓紧践行,挥手之间将屡屡坐失良机。)而今,任凭臣下拼死沙场,而他却振振有词,不肯救援。像是只等替我收尸,然后象鬼一样诉说自己是冤屈的。昔日宋侵犯申丹,楚庄王以此怀遗履之恨,何况我们这忘家殉国,罕见的满门忠烈,气节冠盖风霜,令人久久怀悼。伍元无愧君主大义,申包不忘国家兴亡,养精蓄锐,待机乃动,随时准备为国献身。今日臣下平庸的表现,没有起到宵旰超迈的旗帜作用。还是企盼主上给以关照,让我眷顾西蜀伤心之地,洗却与公与私的奇耻大辱。仰盼圣上洪恩浩荡,因为我实在难以行使职权。和人家并肩行事,求情得不到许可,现实又难按我的主张发展,只能靠主持的威灵,催促他们从大局出发,祈求放下官职偏私,赐予雄鹰般击杀顽敌的号角。臣下对国家自然不会只提要求。自从我踏上这条路,情绪忧虑迷乱,病毒纠缠不休。“常虑性命陨越,要当躬先士卒,身驰贼庭,手斩凶丑,以摅莫大之衅。”(常担心生命很快就会结束,所以强迫自己躬先士卒,挺身敌阵,亲手斩杀凶恶顽敌,以满足我最大的雪耻报复之举。)然后到死的那一天,我会像完成任务回家一样安然而去。我全家在天之灵,哪会不在天宫向先帝表示感谢呢!”高祖刘裕被他哀切的情节所打动,命令冠军将军刘敬宣帅文处茂、时延祖等几路大军伐蜀。谯纵迫于此,归还了毛修之的父亲、伯父和全部遇难亲人的尸骨。
 
绝味羊羹
 
毛修之被北魏俘获后,经一道士保护,才得以保全性命。
毛修之擅长烹饪,为了适应在北魏的生存环境,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烹饪特长,讨好宫中大臣。一次,他做了一份羊羹汤,送给魏国的一个尚书品尝,那位尚书认为味道非常好,便献给了皇帝拓跋焘。拓跋焘品尝后大加赞赏,遂越来越宠幸毛修之,后来,居然让他当了太官令,主百官之馔,常在太宫,主进御膳。
如今,原阳烩面颇负盛名,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毛修之的“绝味羊羹”。
 
附:《一味羊肉汤,俘囚变高官》
 
公元四世纪,在记载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二十四史中,有五部正史《晋书》《南史》《北史》《宋书》《魏书》,都为他一人立了传,这算是中国第一。同时他在东晋身居高位,后沦作夏、北魏两国的俘囚、奴隶,可他竟依自己的烹饪技术——羊肉汤而跃居一品的高位,这也许又是个中国第一。
毛修之,字敬文,阳武(今原阳)人。生于东晋宁康三年(375年)。他在东晋历任并荣获骁骑将军、龙骧将军、冠军将军、南郡太守等20多个官职与称号。
晋义熙十二年、十三年(416—417年),他随同宋武帝刘裕北伐,在攻克洛阳、长安,消灭后秦的战斗中,立下了赫赫战功,被任命为河南、河内二郡太守行司州事、安西司马等要职。
义熙十四年(418年),被夏赫连勃勃邀击,晋军败散,毛修之于此役中被夏国俘获。他在夏国渡过了十年的俘囚生活,于宋元嘉四年(427年),夏国的赫连昌被北魏战败活捉,毛修之也和夏人一起做了北魏的俘虏。
在北魏,作为战俘,毛修之被赐给一尚书家做奴隶,整日劈柴烧饭。因为他精于烹饪技术,特别是做的羊肉汤,醇厚鲜美,这个尚书认为是世界上的绝味,就把他推荐给北魏皇帝。太武帝拓跋焘品尝了毛修之的羊肉汤之后,喜出望外,立即改变了他的奴隶身份,封他为太官尚书,“主进御膳”,就是专管太武帝的饮食。由于他“手自煎调”,做的汤菜很合太武帝的口味,加之又有战功,被赐封南郡公的爵位,官至特进抚军大将军,金紫光禄大夫。官爵仅次于三公,与执政的宰相同为第一品。
元嘉二十三年(公元446年),毛修之去世,年72岁。
于今,原阳的羊肉汤、羊肉烩面因汤清味美而享誉一方。这和1600年来毛修之遗传下来的烹饪技艺,当属一脉相承。
(毛贻善)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
家徒四壁
 
正史五载的毛修之有个孙子叫毛惠素,在南齐朝任少府卿(为九卿之一,掌宫中御衣、宝货、珍膳等)。
毛惠素生性极其孝顺,为母亲服丧完毕后,又修整了母亲住处的床帐屏帷,每月的初一、十五向着帷帐悲泣,旁人见到也为之感伤,终生如此。
惠素很有处理公务的才干,处事很清正严格,齐武帝(萧赜)曾令铜官采办碧青一千二百斤,以供宫廷内绘画所用,用钱六十五万。有人谗告惠素受贿,武帝发怒,敕令尚书评估价值,达二十八万多钱,有关部门上奏,惠素被叛死刑。死后家徒四壁,武帝这才知道他是受了委屈,十分悔恨。
 
奋不顾命
 
故事讲的是毛德祖。
“德祖,璩宗人也。”毛德祖是毛璩的本家后人。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在讨伐叛贼中战死的。毛德祖弟兄五人,个个武艺精通。荆州刺史刘道规任毛德祖为建武将军。初为任平太守,又迁涪陵太守。参加卢循之战不久,他的母亲不幸去世。刘裕讨伐司马休之时,他丁忧期满,补任太尉参军,义阳太守。赐爵迁陵县侯,转任南阳太守。跟随刘裕讨伐姚泓时,接连攻下荥阳、扶风、南安、冯翊几个郡县,所到之处战无不胜。刘裕嘉奖他为龙骧将军,秦州刺史。刘裕又打算荡平关洛,先让毛德祖督九郡军事,冠军将军,荥阳京兆太守。加上先后所立战功,赐爵灌阳县伯。不久,又迁督司雍和三州全部军事、冠军将军、司州刺史。
“嶷(yí)死于卢循之难,辩没于鲁宗之役,并奋不顾命,为世所叹。”(毛德祖的二弟毛嶷、嶷弟毛辩,都很有气节,嶷战死在卢循战役,辩战死在鲁宗之役,个个奋不顾命,世人无不叹服)。
 
推心安诱
 
公元566年,陈伯宗称废帝,主要由三位顾命大臣辅政。这三位大臣有骠骑将军陈顼、中书舍人刘师知、尚书仆射到仲举。第二年他们开始争权。刘师知和到仲举合伙想赶走陈顼,达到控制废帝的目的。二人假传太后懿旨,命陈顼退出尚书省。当时朝中大臣多持怀疑态度,但没有一个人敢说话。陈顼接旨后也打算撤兵回府。当时,毛喜在陈顼处任咨议参军、领中记室。他识破了刘、到二人的奸计,冒死对陈顼说:“皇上登基时间太短,政局还不稳定。如今朝中有人图谋不轨,天下人都捏一把汗。皇太后也深为江山社稷担忧,常强调皇上不断反省,谨慎执政。开创国泰民安局面,建立殷周盛业。这道旨意,肯定不是太后的意思。江山为重,望将军三思。以我的愚见,先凑请皇上,若真是如此,再撤不迟。千万不要让奸臣的阴谋得逞。”结果,刘师知被迫自杀,到仲举被降为金紫光禄大夫,没有了实际权利。
后来,到仲举又串通右卫将军韩子高谋反,陈顼得到消息就准备武力解决。毛喜献计说:“我看应该再给韩子高派些人马,送些打造兵器的碳铁。”陈顼不解,吃惊地问:“韩子高手握兵权,正要谋反。皇上要求迅速逮捕,你让这么做岂不是帮倒忙?”毛喜说:“先皇刚刚去世,边境还不安定。韩子高是先帝信托的将军,这人表面忠顺,实际是个奸诈之徒。他十分害怕阴谋败露丢了脑袋,如用武力镇压,他必然拼死反抗,结果造成朝野动乱。如今应该推心安诱,解除其戒心,然后找准机会,除掉奸权只需一个壮士就可以了(边寇尚多,而子高受委前朝。名为杖顺,然甚轻狷。恐不时授首,脱其稽诛,或愆王度。宜推心安诱,使不自疑,图之一壮士之力耳)。”陈顼叹服,采用了毛喜的计策。不久,借在尚书省召集文武百官议立太子的机会,通知韩子高参加会议。他一踏进尚书省即被捉送廷尉,当晚就和到仲举一起被赐死了。
 
顺时而动
 
公元569年,陈顼在毛喜辅佐下登基,称为宣帝。立陈叔宝为太子,拜毛喜为给事黄门侍郎,兼中书舍人、典军国机密。接着开始北伐,命毛喜订《军制》十三条颁布天下,并升迁毛喜为右卫率、右卫将军,封东昌侯。并以这个官衔治理江夏、武陵、桂阳三个王府的政务。
大军北伐收复淮南等地后,毛喜献安边之策。宣帝非常满意,宣布立即执行。接着又问毛喜:“我想同时连淮北也收回来,你认为能成功吗?”毛喜回答说:“我非圣人,怎能预测未来呢?但我认为,淮南刚刚收复,边境还不稳定;周氏士气正旺,咱们很难与之抗衡。不宜以弊卒疲兵继续深入。况且丢掉我们舟船作战的有利条件而投入我们不熟悉的车马作战,是去长就短。这对我们是十分不利的。因此,我认为,不如安民保边,寝兵履约,广招人才,顺时而动,这才是长久之计(臣愚以为不若安民保境,寝兵复约。然后广募英奇,顺时而动,斯久长之术也)。”这时,宣帝已被胜利冲昏头脑。他听不进毛喜意见,硬是命吴明彻出兵伐周,收复淮北,结果大败而归。宣帝诚恳地对毛喜说:“你的话今天果然应验了!”从此对毛喜事并见从,言无回避,亲密无间。陈宣帝在位十余年,狭小的江南达到鼎盛。
上一篇:毛氏文化篇——第四章
下一篇:毛氏文化篇——第六章